這種儲能技術聽起來,除了能量密度趕不上鋰電池之外,其他方方面面都比鋰電池強多了。所以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:如果你是汽車設計師,你會選擇用這種部件代替鋰電池么?
主流車企都只在乎續航
似乎不太關心壽命
目前世界各國的主流汽車制造商,都選擇“能量密度提升、提升、再提升”的路線。盡可能增大鋰電池的總容量,以此來換取盡可能遠的單次續航。比方說一次充電后,能連續跑800公里(500英里),這是當前絕大多數車企都在追求的目標。
但提升電芯容量的本質,其實就是提升電芯的能量密度(同樣的體積和重量下,誰能儲存更多電能,誰的能量密度就更高)。但是電芯能量密度越大,往往循環壽命就越短!比方說以能量密度著稱的,特斯拉用的松下電芯“從0%充電到100%,再耗電到0%”的“全充放壽命周期”約500次。
此外,電芯能量密度越大,往往“充放電倍率”(簡單來說就是:“超大電流瞬間充放電”的能力)也就越差!比方說經常強制對電池組做超大功率充電(例如150Kw),會導致電芯的嚴重受損。所以企業都勸你“盡量不用快充”……損失一些續航,換來其他方方面面的優秀,你接受么?
但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,不再去追求所謂的“長續航”,而是優先搞定電池的壽命、超快速充電、低溫性能、安全性能……難道就不行??比方說:充電5分鐘,實際跑200公里,然后再找下一處充電站……
即使經常做這樣的超大功率充電,電芯壽命也不會受絲毫影響。而且在東北的寒冬里,電力性能也絲毫不衰減…你們覺得能接受么?